筆者對啟德機場的回憶
筆者兒時, 對啟德機場最有印象的地方只有離境和入境大堂,到現在我還記得接機大堂的畫面,大堂裏有一條微鈄的通道,兩旁站著心急如焚的接機者,有些接機者還舉起寫上他們朋友或親友的名字的紙牌,大堂航班表的「嗒嗒」聲跟接機人士的歡樂聲交集,當年出國,一般很久才會回來,所以重聚時大家都特別激動,而且都是全家人出動接機,氣氛很好。
那邊廂的離境大堂,卻是另一番風景。不似得現在一年動輒去幾次旅行,當年出國打工或留學,一般只會學滿師才回來,加上通訊設備不普及,離別時分外不捨得,今天的赤鱲角機場再難見此場面。
名稱起源
啟德是以兩名商人-何啟爵士及區德先生的名字命名。他們曾成立一家公司,從事在九龍灣填海發展住屋計劃。該公司後來不幸倒閉,這幅填海土地亦因而空置。政府其後認定這幅土地適宜用作機場,首次有紀錄的飛行便在一九二五年農曆新年元旦在啟德進行。
降落啟德「13/31」跑道對機師的挑戰
啟德機場只有一條伸入維多利亞港內的跑道,在九龍灣填海而成。飛機升降方向分別為136°及316°,所以名為「13跑道」及「31跑道」。
13/31跑道曾多次加長,機場關閉前長度為3390米。在跑道與東面觀塘之間有一條狹窄的水道相隔,而跑道的盡頭就是高山和民居(最接近民居的垂直距離約300英尺)。機師在降落時,看到格仔山上的巨型方格,就要把飛機轉向,準備降落。由於地理環境的局限,令飛機升降啟德頗具挑戰性,再加上機場附近因山多而經常出現風切變,使啟德機場有「世界十大危險機場」之稱。
獨特的降落方式和機場的特殊環境,讓啟德機場的13跑道世界知名。在13跑道著陸對機師來說是與別不同及頗具挑戰性;而對乘客來說,這亦可算是頗為刺激的體驗。
啟德機場的成就
1996年,啟德機場踏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,共處理2950萬名國際旅客和156萬噸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。在國際客運量方面,佔全球最繁忙機場的第三位﹔而在國際貨運吞吐量方面,更超越東京成田機場,成為全球之冠。
香港啟德國際機場的全貌。(相片來源: xinhuanet.com)
格仔山 (Checkerboard Hill),原名九龍仔山,又稱雷達山,現在是九龍仔公園內的一座小山丘。當飛機準備降落在啟德13/31跑道時,機師看見格仔山,就是要轉彎飛入跑道的時候。圖中所見,是國泰航機抵港時轉彎的情境。(相片來源: popd.hk)
1998 年全景攝影的照片,可見九龍仔山(即格仔山)、獅子山、白鶴山、九龍城及啓德機場等,一架客機正降落啓德跑道。(相片來源: popd.hk)
生活在機場附近的居民早已經習慣了飛機升降所帶來的嘈音,圖中可以看到一位小女孩在天台上做功課的時候,有一架客機經過。(相片來源: Greg Girard 的相簿)
啟德國際機場興建在民居裏,當飛機降落時,飛機十分貼近民居大廈天台,幸好由機場建立到關閉,並沒有發生嚴重空難。(相片來源: xinhuanet.com)
(相片來源: takungpao.com)
啟德機場地理環境特殊,飛機升降在此並不容易,然而在此發生的嚴重意外極少。除了因為飛機場管理得宜外,亦因為飛機師都視在啟德機場升降為特別挑戰而加倍留心。航空公司對在香港起降的飛機師的要求亦特別嚴格,只會交由具備足夠經驗的飛機師擔任。部分航空公司更會要求飛機師事先在飛行模擬器加倍訓練,以熟習啟德機場的環境。
1993年11月4日,一架中華航空605號班機波音747-400客機,在颱風中降落時衝出13跑道,衝入海中,造成23人受傷。(相片來源: AIRLINERS.NET, Lee Collins)
完成歷史任務
1998年7月5日晚上,香港啟德國際機場終於結束73年的歷史任務。最後一班航機飛離啟德國際機場後,機場的搬遷計劃全速進行,所有停泊在啟德國際機場飛機全部飛往赤鱲角機場。當所有飛機都離開了啟德國際機場後,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民航處處長施高理 (Richard Siegel) 在啟德國際機場控制塔內主持了機場跑道關燈儀式。1時17分,處長施高理以「Goodbye Kai Tak, and thank you! (再見了啟德,謝謝你!)」作告別之話,按動按鈕熄滅跑道全部燈光,正式替啟德國際機場歷史畫上句號。
7月10日,原為保障啟德國際機場航道安全而訂立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正式撤銷,九龍區的建築物高度不再受到限制。
今時今日的啟德機場原址,已經改變成為啟德郵輪碼頭,繼續為香港市民服務,而昔日的啟德機場,將會永遠永遠留在每一位香港市民的心裏,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。
2015年9月4日星期五
訂閱:
文章 (Atom)